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生活 >

民间工艺的激活与生长
2014-06-26 10:46 来源:艺术评论 作者:艺术评论

 

  寻访苏绣,足迹到过苏州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刺绣博物馆和镇湖的中国刺绣艺术馆。保存苏绣绣品和传统气息最完整的是苏博,馆藏六七百件苏绣中有出土的高古文物,有明清闺阁绣,更多的是清代生活类绣物。从小儿穿戴的财神袍、风帽、围涎到成人用的镜盖、油面搨、荷包袋、钱褡、名片袋……件件活泼泼的彩色苏绣隔着玻璃叙述着太爷爷的爷爷奶奶的故事。无论是闺阁小姐还是农家妇女,她们用一针一线传达着或高雅或实用的居家生活和无分高下的美。这样的苏绣与日子,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太湖边的姐妹姚惠芬、姚惠琴,偶尔会在头脑中闪回,却再也回不去了,传统苏绣栖息的生活形态早已改变。
 

  改变的还有苏绣的制作过程和生产方式。凝聚着小姐和农妇们情思的“高级定制”“私家设计”“非量产”画绣、日用品绣进入了商品流通环节后,成了作坊里被固定的图式,流水线上的“摩登”,千人一面,趣味丧失。当苏绣被“计划”后,猫咪、旺财、荷花、熊猫等也成为了符号化的标准美——至少仍是美的。当国营厂瓦解,市场竞争开始后,追求量产,追求利润的快速消费品苏绣把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火速包围,被“粗制滥造”遮盖住的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呼吸和人们本应得到尊重的眼睛。
 

  苏绣工艺的传承方式也在改变。外祖母、母亲女儿的手艺流传没了,曾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培训班模式——四年、名师带教、专家客座、文化课与美术刺绣并举、细分专业、学习与生产结合也不再有了,代之以略显刻板的纯技术培养,名师的数量和与学生相处时间也骤降……甚至连正在培养学生的名师也轻叹今不如昨。
 

  改变以外,或许还有互斥。曾经的苏绣实践研究重镇、现已转制为民营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与苏绣产业聚集地苏州高新区的镇湖街道,是两种业态,两股力量,本可以取长补短。然而记者曾被告知到研究所采访最好少提镇湖,以免引起不悦。尽管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严重,可研究所对镇湖某种程度上的“轻视”“排斥”也限制了自身未来发展的某些可能性。镇湖,则更倾向于借助中国美院或清华美院的学术力量谋取新的生长点。
 

  也许因为这种互斥,镇湖在争夺市场和行业话语权的竞赛中难免浮躁、鲁莽。绣品街上,异地廉价外包加工,创作题材相似、粗糙的绣艺,包装成金融产品的千万元级别的巨幅苏绣……都在发生。殊不知这超大型的刺绣正是对苏绣“精细雅洁”传统精神的违背。米开朗琪罗个人耗尽心血画完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无价的艺术,几位或十几位绣娘分包而成的千万元巨幅苏绣又是什么呢?在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1889-1961)看来,工艺的美,在于寻常、实用、多量、廉价,在于物品和物品之间。
 

  尽管如此,在苏州这人间天堂的手工之乡,传统的根,不会消亡。只是,作为民间工艺的一员,苏绣今日的生命旅程需要一个伴侣——当代的观念与设计。传统需要被创造力激活生命力,民间工艺需要生长。有的苏绣从业者已在寻求与现当代架上美术融合,通过版权合作开发新绣品题材。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的店前,一张巨大的纱网上,几只斑斓的苏绣蝴蝶翩翩舞蹈,苏绣与装置在这里拥抱。
 

  英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激活很彻底。2007年起,英国沃波尔奢侈品协会通过手作之美(Crafted)项目协助许多奢侈品牌找到工艺精湛的工匠,让那些在深巷中默默钻研手艺的工匠,得到商业机会。在他们看来,单纯的保护是消极的,重要的是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商业机制接轨。同时,手艺是奢侈品牌的根基。
 

  每一种民间艺术都代表一种记忆,工匠们把对生命的感悟凝结成有形,多年后的人们借助有形读取昨天。日子在前进,每一天都当有新的见闻与创造。而当下的民间工艺如何生长,一百年后的博物馆又将如何讲述爸爸妈妈哥哥嫂嫂这一代的苏绣故事?这无疑都是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