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教学 > 临帖指南 >

《元彦墓志》临摹指要
2014-05-19 15:38 来源:未知 作者:薛元明

 


 

    《元彦墓志》立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十一月,志石 62厘米见方,二十三行,行二十三字。


    《元彦墓志》是晚清出土的元氏墓志代表。用笔法度严谨,笔画瘦硬,书风尤显精整峻朗。结体斜向紧结,起收笔和撇捺画行笔中剑拔弩张的态势渐消,然而动态感极为明显,展现奔放之势。从整件拓片来看,字形排列整齐,可谓动静相宜。取法时避免过于齐整划一的习气,扬长避短。从此志可以看出,书写者的自身个性化逐渐显露出来,刻工的作用进一步弱化。到了唐碑,这种差异达到极致,以个人命名的欧体、颜体、柳体就是最好的证明。自北魏直至隋朝大一统(589年),墓志书风存在同步变化。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墓志由自由走向规范。斜画紧结之势逐渐变成宽博散逸的面貌,技法渐至成熟,书写笔意渐浓。较前期而言,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典雅和规范,因而更具情味。隋碑成为魏碑的“终结者”。因为王朝存在时间很短,所以也只是“过渡形式”。唐碑才是真正的顶峰。唐代墓志是历朝数量最多的。唐以后的墓志,艺术风采逐渐黯淡。


    魏晋墓志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形式,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因为书体、刻工、民族融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概括地讲,即个性和共性两种趋势。“个性趋势”就是某一种墓志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时空变化中始终存在很多偶然性因素。“共性趋势”就是所有墓志具备的特点,包括点画形状、起收笔形态,结体特征等。越是接近“共性”,墓志本身的个性越平庸,反之,则个性越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墓志的演化就如同人的进化。所谓进化即是群类延续多代的遗传变化过程。按照进化的观点,一方面有遗传基因的作用,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打上了上一辈的烙印,另一方面存在“变异”,不断摆脱限制,实现“新一代”全新自由。书法起源如同生物起源一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猜想和推断。之所以成为最难以下定义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形成具有非单一的成因。社会发展使得交流愈加频繁,相互间的借鉴让本已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但不管如何,书法虽然从自身的“局变”阶段中走出来,但始终处于书法史“进化”的大局之内,本质不变。这正是书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


    魏晋墓志遗存很多,包罗万象,上承秦汉,杂含篆隶,隶楷渐变,下启隋唐。加上政权的更迭,风俗变异,“一志一格,一石一品”。整理系列墓志,可以看出渐变的过程以及相互间微妙的关系。书法是一个有机整体,外在形式存在一定的规范。对于这种规范的理解是相对的。书家在取法借鉴时,必须以个人体验和熟练技巧赋予形式以生命,以个人内心充实外形,才能进入真正的艺术境界,有入古出新之意。不同的墓志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切忌出现“千志一面”的情况。说白了,形式是死的,书写是活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打好基础,注重技法锤炼;二是把握分寸,某些笔画不能表现过头;三是根据个人特点加以发挥,做到寓自由于规范,在规范中寻找自由。当书家有了明确的自我中心,可以取舍和判断,人的意识能够不断超越现实限制,就有机会发现自身灵性的存在,并朝着灵性的方向行进,寻找、追求、到达一种美的境界。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