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翰墨佛缘 化诸世间——张筱膺的山水与禅意
2014-07-29 15:48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心澄

 

  江苏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艺术积淀,有以文化艺术弘法利生的优良传统。2002年省佛协举办了首届“江苏佛教书画展”,征集到江苏佛教界四众弟子100多人200余幅作品,真可谓琳琅满目,一时被叹为稀有之事。但也有独具慧眼且善言真实语的高僧大德指出参展作品的两点不足:一者,作品见功力但眼识不能算高;二者,书法多绘画少且画作大多稚嫩。于是,近年来艺术教育被列为省佛协的重要工作之一。2005年省佛协成立了“缘源书画院”,和南京的诸多艺术院校便有了合作,按照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的培训省内的僧尼和居士学员。青年画家张筱膺便是在这时开始与我们结缘。

  几年来的交往和教学实践证明,张筱膺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位老师,与佛有缘、与江苏佛教有缘、与缘源书画院的学员有缘。六年前的暑期,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大澈堂上,张老师开始給缘源书画院的学员教授山水画。书画院的学员完全不同于院校的学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僧尼有居士,上大课讲理论对一个学院派的老师来讲并无难处。但对于操作实践,张筱膺老师几乎是一个个把笔、一个个纠正、一个个辅导,真正是不厌其烦、不厌其累。从大江南北到黄海之滨,灵山大佛脚下、破山禅寺碑前,光孝寺丈室、香山寺斋堂,宝华山戒台、花果山胜境……二十多次的集中培训,筱膺老师以她的笑靥、学识和汗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信任和钦佩,为江苏佛教界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我们十分感谢她。筱膺老师作为老师,传我以道、授我以业、解我以惑,堪称人之师表。佛教的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似乎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筱膺老师,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书画班也不乏佛学造诣深、修行功夫好,通晓律仪制度、严守清规戒律的法师,用佛教界的话来说是堪作人天使表。于是,筱膺老师的思想和创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佛禅义理的影响。佛教讲缘起,即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而微妙的各种联系。筱膺老师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凭一支画笔,往来于寺院、交流与僧尼,真是因缘和合、不可思议。

  在一般人眼中,佛教应该是无为的、僧尼应该是遁世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很不全面的。中国的大乘佛教讲自利利他、讲六度万行、讲弘法利生,要求佛教徒以入世的精神办出世的事业,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击、交融、发展的历史,中国佛教从来就没有拒绝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相反倒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佛教对于书画艺术更有独特的理解和审美取向。而张筱膺老师的画作与此甚相契合。

  《觉林菩萨偈》云: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接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五段诗文的从“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到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说的是世间万物,原都是由你的心所描摹。万物万象,是你的心所幻化出来的,你的心喜悦自在,那么万物也就是这样。这里强调的“心”,指的是认识、思维、精神,浏览筱膺老师的画,有野趣、有情趣、有禅趣,《扇·云居》和《扇·梵音》是以她的独特的心观世间万物、画世间万物,但更是化世间万物,不是纯粹的摹写世界万物。熟语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佛教也强调“五明”[1]的重要性。筱膺老师在技法层面上独特之用心处有二。

  一者,笔墨互现,更重于笔。记得筱膺老师在金山寺评点学院的习作时,对我们认为“好看”画多有批评,而对于我们认为“不好看”的画到有所褒扬。原因是,好看的仅仅是构图、色彩好看,而不好看的恰恰是一笔一划画出来的。筱膺老师还说,“画就是写,要看到你书法的功底”。这对于多年写字而刚刚画中国画的学员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真有茅塞顿开之感——学书功不唐捐,书画笔法同源。

  二者,墨色相融,求变于色。早几年看筱膺老师自编的山水画教材,大概是为教学和普及吧,讲笔法多、讲示范多。看她的真正意义的创作作品,比如《禅境春山》、《门外浮云》、《山色尽禅机》等,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在重视笔墨的基础上求变化于色彩。这明显是对西画的借鉴、是对张大千齐白石的汲取,也是对传统人文画的反思和突破。

  筱膺老师是东北人,有其豪爽;筱膺老师是才女,有其细腻。而豪爽与细腻有统一与她的心、统一与她的精神境界,统一与她的画、统一与她的笔墨技法。说起才女,人们津津乐道于管道升,管道升的《我侬词》久成文坛佳话,墨竹梅兰、书法诗文清新奇可人。管道升又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与名山大寺。筱膺老师也有不少画作在佛教界展览、被寺院收藏,以翰墨结缘于佛教,可谓功德无量,以工巧明教授于佛教界,可谓功德无量。

  [1]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