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学艺双携——记著名书法家邱才桢
2014-07-04 11:29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许和之

 

  已经是著名书法家的邱才桢,更愿意别人称他为书画史专业的教师和学者。这个常带微笑、神情俊朗的男子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纪要年轻得多,以至于在很多场合,他常常被认为是邱才桢教授的助理,或者被要求出示学生证。的确,对于中国书画这门古老的职业来说,邱才桢的外表与之并不相合,但他在这方面所获得的成绩,却常常会令人由衷心生敬意。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歌德这句话显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臆断,至少,放在邱才桢身上是不合适的,在他看来,理论和生命一样长青,且意味深长。邱才桢的专业是中国古代书画史与书画鉴定,这门现在看来非常火爆的专业,在邱才桢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的那一年,还相当冷门。他当时是放弃了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之职而考研的,而且,很多朋友都极力鼓动他报考当时非常热门的北大广告学系,在朋友们看来这显然是种“弃明投暗”的行为,很多年来,他不断被问及其中深层缘由,他的回答总是,没什么,就是喜欢吧。
 

  相对于现代都市的滚滚洪流,邱才桢觉得,自己还是适应米芾、董其昌,或者八大山人的节奏。在他看来,与古人为伍,安闲自在,安全多了。这不是逃避,而是意与古会的行动派版本。而且,他对于古人的生活细节极有兴趣。无论古今,人都是特定时空中的活物,因此,对于书画史的研究,他总是挑选特定时空区域中的艺术现象,比如关于敦煌写经书法的研究,关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徽州地区的黄山图研究,等等。最早对于敦煌写经书法的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满怀诗意的,过程其实不然,总量5万余卷的敦煌经卷星散全球各处,邱才桢远赴大英图书馆、美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的观摩之后,这个项目已不知不觉持续6年之久,最后的成果是,他对隋唐敦煌写经的全面研究在相对贫瘠的敦煌书法学田地里插下了一棵茁壮的幼苗,且带有他鲜明的个人印记。关于黄山图研究的初衷,则带有李白式的浪漫想法:既然博士论文都那么累,何不找个有趣的题目做做呢?何况以后就更有充足的理由上黄山了。这篇融合绘画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论文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被文化部评为首届全国艺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并在前不久的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斯卡”的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评选中入围五部着作之一。AAC艺术中国是面对当代艺术的评选,而邱才桢这部着作是唯一一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专着。
 

  谈起中国书画史研究,邱才桢认为,需要对于中国书画图像和文献的熟悉极为重要,这是所有研究的基础。至于研究方法,是为特定的对象服务的,所以,他反对方法论或者方法至上论。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则不能排斥任何一种可能有用的方法,这样才能使研究具有无限深入的可能。他的黄山图研究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对于黄山图像极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同时非常妥帖地使用了很多艺术史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书法史研究领域,邱才桢的兴趣点是早期书法史中经典的形成问题。邱才桢认为,因为早期文献原因,经典的形成未必是历史真实存在,而更多的是后人追认的结果。这种观点当然振聋发聩,但历史学界并非没有先例。不仅于此,他还进一步追考经典塑造者的动机和深层机制,通过对陆机《平复帖》、张旭《古诗四帖》、“三希堂”的研究,他发现这三件作品成为经典的深层书法史趣味和地域观念背景。这种研究在书法史领域前所未有,引发强烈震动,获书法史论界的最高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以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奖。
 

  与大多数学者不大一样的是邱才桢较为丰富的目鉴经验。2005年,大英博物馆来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250周年展,其中唯独缺少中国书画,何故?中国书画尚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整理,甚至连一个较为完备的目录都没有。因此,他们开始寻找中国学者完成此事,并要求,需有深厚中文功底,能读古文献;需要书画鉴定背景,熟悉书画鉴定的主要方法;需要书法才能,能辨识草书和篆书。最终,邱才桢成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人选。自2006至2008年,邱才桢完成了大英博物馆馆藏所有中国书画的整理鉴定,对方因而有了一部详细清晰的家底,从此馆藏中国书画的展出日渐增多了。2011至2012年,他利用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观摩了几乎所有馆藏中国书画收藏的博物馆,丰富了目鉴经验,也增进了交流。邱才桢可谓同辈学者中目鉴经验最为丰富者之一。
 

  在更多的社会层面,邱才桢是以七零后代表书法家的形象出现的。而他的书法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早在1995年,他通过勤奋、卓有成效的自我训练,于半年之内参加了书法界最高级别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旋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之一。其书法,最早从褚遂良入手,然后汉简、章草,在游弋于黄庭坚和王铎之后,他在八大山人、王羲之和章草之间获得了自己风格生成的基础。近些年来,其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展示于各种联展和个展,以及网络,在最大的书法网络书艺公社的每年一度的网络评选中,他两次被评为年度十大书法家之一,一次被评为年度十大评论家之一,被公认为八大山人书风在当代最好的阐释者。对于这一点,邱才桢倒不以为然,他并不想成为八大山人在当代的代言人,有志者应该站在八大山人这位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更为辽阔的书法史视野。2014年初,他在江西巡回的展览“光照临川之笔-邱才桢书法展”中有了更多新的探索,获得了广泛赞誉,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江西最为震撼的个人书法展览。
 

  在大多数看来,书法固然高妙,但非穷尽一生不能有所收获。那么如何有效地获得书法方面的进展呢?邱才桢认为,作为修养的书法需要一辈子的体悟,然而作为技法的书法,只要方法正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古人常说的“十年磨一剑”有个前提,即目标正确、方法准确,这样勤奋才有意义。其二,书法是很个人化的行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寻找适合自己的经典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这是经济学的原则,而非投机取巧。经济学的原则即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研习书法,也应该迅速发现自己与古人的对接点,意与古会,进而化古出新。那么,这就需要对书法史有清晰的把握,以及对书法图像精微的目鉴能力。邱才桢的书法,即来自于其书画史研究和目鉴能力的滋养,同时,其书法也给予后者强有力的支撑。
 

  研究、目鉴和创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三叉戟,然而,这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现在正在消退。现代学科的专业化使得拥有专门化知识的专家很多,而能打通多专业之间界限的学者很少。而当代学科的趋势,就是横向联合互补。邱才桢也笑称,自己时刻警惕自己不要成为立脚书柜式的知道分子,而是要力争成为有机知识分子,就是能在当代最为前沿的人文社会背景下,将中国传统书画的研究推向一个更新的境界。这也是他在哈佛大学访学归来的重要心得。
 

  毋庸讳言的是,尽管书法、绘画被尊为国粹,但因为远离日常实用,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远了,成了纯粹作为修养的一门艺术。邱才桢在欧美的访问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汉学家友人,都声称过对书法鉴赏的困惑。邱才桢认为,书画史研究和鉴赏固然重要,但书画鉴赏的普及和大众化可能是更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也是他向来看重的事务之一。对于学生的书画鉴赏培养是他课程中的重点,他的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使人乐而忘倦,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书画的鉴赏能力。他的课程都要求同学们做两次课堂报告,虽然艰苦,但同学们都反映报告之后受益匪浅。在给予鼓励的同时,邱才桢也不忘告诫他的学生,比起哈佛大学的学生们了,你们简直太轻松了。可怕的不是他们聪明,而是他们比你还勤奋!
 

  令邱才桢稍感欣慰的是,他在2004年编着的《书法鉴赏》作为人文素质系列教材之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于全国各大专业院校和文科院校,十年来发行巨大。在很多场合,很多大学生、毕业生乃至专业教师都声称从中获益。最近,融合了近十年来教学心得的《书法鉴赏》的修订版和与之配套的《中国画鉴赏》将要出版,有望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更多热爱中国书画的人群。在从事书画史和鉴定的前沿之外,邱才桢极为关注书画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因为,若不如此,“书法可能在不短的时间内,成为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古董”。而在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今天,中国书画又绝对拥有灿烂的前景。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