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竹间问道——读戚学慧的画
2014-06-12 11:35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人间草木


 早就听闻学慧懂茶,读他的画,也似品茶一般,简约恬淡,清雅平和,所以不妨从茶说起。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槚,性洁而不染尘俗,渊源甚古。学慧若得半日闲暇,喜邀二三好友,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淡茶,谈笑间当可抵十年尘梦。茶似有名种劣梗,人则无贵贱高下,但泡茶之事却有不同品味格调。喝茶养身洗心,泡茶便成了涤荡心灵的仪式。只有澄净心性的人才可呈现清绝的好茶,让同饮者体味草木山林的味道。

  学慧平日话语不多,恬淡平和,以前我只当是茶人的清心。近来观其画作,看到《不可无竹君》《本来无事》《竹清如水》等作品,确如禅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似有“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之乐,才知画画是他触摸世界,直观体验的一种媒介,他的“悟”就在自己的心头,他的画把刹那间的真实永远地留在那里,当下会得。画迹画心,他可以挣脱时空的牵绊,确立生活自身,看飞鸟,听蝉鸣,嗅野香,观鱼乐……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圆满于寻常景。所以,他的画“不隔”“不矫作”,与自己的身心契合。如李日华所言:“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鱼竿。画成为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丝丝缕缕的茶汁渗进清灵的水中,随着茶叶的舒卷,茶香弥散,展卷而观,霜落蒹葭,墨韵间回荡着生命的妙音。同样,对于学慧而言,画画和煮茶,是技从心生,所有的形式只是走向这个妙境的径向。

  “古木竹石”一格的绘画历来为中国艺术家所钟爱,于枯木中求全,修竹中求淡,怪石中求春。据《宣和画谱》记载,赵令穰《怪石筠柘图》和文同《古木修筠图》的画作虽已不可见,亦可称作古木竹石格图画的滥觞。文同、苏轼所做,以画意为主,到了元代,赵孟頫将书法入画,倪云林、柯九思将此发挥,形成了古木竹石画的黄金时期。由于文化精英逐渐深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以水墨作画,以书法入画,去浓郁之色,标举清逸之趣。《宣和画谱·墨竹叙论》说竹画:“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处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至于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万里可论。”以凛凛清姿,成万丈之势,会心处只有三两枝是中国竹画艺术的基本思维路向。学慧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与竹比德,亦爱画竹,并以清雅见长。他的很多画是淡淡的雾气,轻轻的叶子,云淡风轻,以平和的心境,抒写出独特的艺术观照。他的画有一种“近物”之气,乐山水,有浓厚的活泼的趣味。清晨,他到园中散步,见新芽会泛起无尽的欢喜;雨夜,小酌后,听雨声的惆怅;冬日,压雪红梅的一枝独秀,亦会使他顿生怜惜。这些温暖的关怀,对世界无尽的爱意——才是艺术的最感人处。

  从古至今,画史中不乏画竹的高手。南田的画虽兼顾形似,但力求神韵;元代吴镇的墨竹多用圆笔中锋,故得厚重之致。兰竹一类简易极尽的题材,最见笔墨,讲究一笔造型,是文人画家寄寓心性的栖居之地。学慧的《不可无竹君》《兰竹图》《春雨润竹》等几件作品,对竹叶布置得十分自如,尽得自然生态。注意枝、竿在淡墨层次中的浓淡变化,疏密得当,有文同墨竹造型的遗韵。坡、崖上的墨竹用墨趋于浓重,坡、崖则用粗笔淡墨,点苔用浓墨重笔,颇有吴镇墨竹之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慧的画作,多从写生中来,用墨色浓淡拉开空间,符合物理关系,竹节的表现更加贴近对象,形成了自己新的笔墨结构和画面节奏。

  中国画家认为,画中笔墨不仅要优游自然,而且要有超于象外的趣味,所以特别强调“画法通于书法,绘心合于文心”。“写”就成为中国绘画线条美的表达手段,“写”的线条,并不仅仅是用线条框定一个形体的范围,而本身应包含着画家的品性、修养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学慧平日研习书法,自是对这一“写”字尤为有心得。深知画的用法比书法更为丰富,变化多又复杂,且画有画法,从个别形象到整件作品,乃至画面的气象,犹如写文章遣词造句,起承转合,互相映带。书画通却不同,笔墨好并不停留于笔墨本身,并不以善笔墨为能事,“师造化”弃之不理,笔墨在无所着落处,违背“以意命笔”的本源。所以,中国画从立意、立象到经营排布,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体系,一幅画需得一个圆满。所以,他的画运笔含蓄、内敛,不斤斤于形似格法,笔墨之迹发于心。

  由于中国哲学的早熟,带来了中国艺术的哲理化倾向。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规律,源于中国哲学中阴阳、黑白、虚实等观念,因此中国画水墨足以表达山水之“真容”,达到黑白相生,以墨代色,以色辅墨,墨色互补,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灿然成象。学慧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出身,研究佛教文化,自然深知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独醉心于墨竹、朱竹。传苏轼以朱砂画竹,时人颇为不解。问之:“世上岂有红竹?”答曰:“先生可曾见过墨竹?”。高超的画,不是在画具体的物象,而是笔墨的幻化。既不能滞于物,也不能碍于笔。这则轶事,体现了“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也成为文人画“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的艺术理论依据。学慧的朱砂竹画作喜与墨色混合,他的画里墨里有色,色里有墨,沉稳丰富。《春风吹又生》竹与竹笋并置画中,充满生趣,是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画中左下角的朱竹,三两参差,疏密有致,见笔见性,这得益于画家控制毛笔的素养。墨色相间的竹笋与之呼应,俏皮可爱。生命的信息从这几点新苗中发出,预示了新天地的到来。

  《世说新语·言语》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在触手可得的生命观照中,世界又回到了近前,回到了与自我生命相融相即的状态中。绘画就提供了一种“悟道”的方式,人融到物中,“我”从世界的彼岸回到世界中,这时的竹是与“我”共同组成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随心”实是“听心”。东坡的“何夕无月,何日无竹柏影,但我辈闲适耳。”我们常常被遮蔽,尘缘重重,使我们的灵觉被禁锢。如今,临窗静坐,人的原始力量被唤醒,发现了本真的世界。

  学慧已是知天命的人,在画界“初露锋芒”,他还在摸索,他的世界里还有怎样的天地,我们翘首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